半个喜剧深度解读(明明是一部喜剧)

导读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半个喜剧深度解读,明明是一部喜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演的...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半个喜剧深度解读,明明是一部喜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演的是悲剧,你们却看成了喜剧!

这是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句周星驰的名言。

虽然真实性无从考究,但能说出这句名言的人,非喜剧之王周星驰莫属。

因为在周星驰的许多喜剧里,无厘头的搞笑过后总会存在一丝淡淡的忧伤。当人们企图深入了解这种忧伤的来源时,会突然发现刚才让我们欢笑的剧情,其实是现实生活中让人无奈的经历。

周星驰的喜剧让我们开始明白,原来喜剧的内核其实是“悲”。

正如陈佩斯的喜剧理论所说:喜剧之所以能让人发笑,其实是因为制造了观众与角色的“差势”。

所谓的“差势”就是指影视角色正在经历的各种尴尬,观众目前并没有经历,但却能感同身受,所以才会会心一笑。因此,我们看喜剧时得到的欢乐,其实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

不过多数喜剧都会通过大量的欢乐元素及让人满意的结局,去粉饰这种悲伤之情,所以让人不会轻易察觉到欢乐背后的悲伤。

但周星驰的喜剧不同,他并不会用欢乐去掩盖悲伤,所以在看《喜剧之王》时,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

他也不会用“大团圆”去粉饰结局,所以《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最终还是没能和紫霞仙子在一起。

这里并不是想说周星驰的喜剧手法高人一等,只是通过周星驰的喜剧,我们可以看到喜剧背后的“悲”。也正因为喜剧的内核存在着“悲”,所以当看到电影《半个喜剧》的片名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何电影明明是一部喜剧,却叫“半个喜剧”,因为故事的另一半就是可悲的现实。

有别于传统喜剧用欢乐粉饰悲伤,也不同于周星驰通过无厘头及隐喻让电影喜中带悲,《半个喜剧》是直接把一个“接地气”的故事,融入让人深有同感的社会问题产生“差势”,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逗人发笑,让观众产生“悲中带喜”的感觉。

《半个喜剧》的类型无疑是喜剧,但喜剧的最大特征——让人捧腹只是电影的次要目的,电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三名主角的刻画,让观众对不同的价值观产生自己的思考。

导演对于电影的期望,明显不是为了逗乐观众。所以通过电影名提醒我们,这部《半个喜剧》其实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喜剧,三个主角的结局都是值得探究的。

那么电影通过三名主角,为我们展示了三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又希望让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呢?我们可以通过对三名主角的详细分析,去一一了解。

任素汐饰演的女主莫默是电影中第一个出场的角色。

她家境优裕,在北京有独立住房;她知书识礼,有海外留学背景;她工作出色,任职银行连行长都需要致电询问她的意见。一身光环的莫默如无意外会成为一名人生赢家。

然而,因为年轻时的一丝情愫,她陷入了郑多多的谎言中,失心又失身。因为看不惯“加塞”行为,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自己上司,惹来相亲男的“教育”。因为要一辈子不说谎,所以当孙同提出要向郑多多隐瞒恋情时,她毫不犹豫就分手了。

人生赢家的标配,却活出了失败者的感觉,这样的“差势”就是莫默一角的笑点。

但在笑的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思考:为什么莫默这样一个人生赢家,会让自己陷入到这样的尴尬中呢?她敢爱敢恨、公正不阿的倔性格是关键。

因为敢爱敢恨,她才会轻信郑多多谎言,又爱上孙同这个曾经与郑多多联手欺骗他的人。因为公正不阿而且倔强,她无法屈服于所谓的社会规则,只要得理就不饶人,所以人际关系一团糟。

但敢爱敢恨、公正不阿是一种错吗?当两个褒义词会让一个人成为被笑话的对象,这样事情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从女主莫默身上,导演就是想引出这样一个思考。

虽然从结局上看,电影为莫默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喜剧收场:打破了郑多多的谎言,让孙同找到自我,并且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但因为敢爱敢恨和公正不阿所带来的问题,其实她一个也没有解决。

她不会理解孙同为什么觉得别人是逼他,一旦日后出现类似的争吵,她依然不会对孙同好言相劝。

她不会觉得尊重权势是一种生存之道,哪怕面对梁翘柏这个可以直接影响孙同音乐之路的人,她依然是一言不合就开怼。

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她可以因为拥有人生赢家的标配,而活得肆无忌惮。但孙同如果要活成她的样子,无疑是在给自己的生活增加难度。而当一个男人生活一团混乱时,他还是否有精力投入到恋爱中?更可怕的是,莫默并不会理解他的困难,那么他们是否会再次产生剧烈的争执?

所以,莫默与孙同在一起的结局看似完美,实质上暗藏汹涌。电影里是喜剧,现实中会是悲剧。

吴昱翰饰演的男主孙同则是一个和莫默完全相反性格的人。

他出身小城市,性格内向且有点自卑,曾经因为不敢表白而错失爱情。又因为寄人篱下且有求于人,他对郑多多几乎是唯命是从,即使明知道郑多多生活不检点,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身窝囊废标配的孙同,本身就是造成“差势”的笑点。

毕竟在现实中,一名研究生再不济,也不至于沦落到要寄人篱下,而且为了工作和户口需要低声下气地做人。孙同的行为完全是把窝囊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但是孙同的遭遇却容易让人引起共鸣。因为他代表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家中被强势的长辈“亲情绑架”,在社会被位高权重的领导指点,在爱情上因为条件不如人错失真爱,在工作中因为有求于人而唯唯诺诺。

孙同的经历或多或少会让观众想起生活中的不如意,但对比起孙同这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又会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在感触之余能发出会心一笑。

但这样的笑声,背后存在多少心酸就需要见仁见智了。为了生活卑躬屈膝,这样的行为是可怜还是可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莫默,有足够优秀的条件能支撑自己理直气壮地怼天怼地。

从结局上看,孙同摆脱了所有束缚,不仅抬起头来做人,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但他与莫默在一起真的能获得幸福吗?试想一下,电影前后的孙同,除了拥有了做回自己的觉悟外,还有什么明显的提高?

身份上他依然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经济上还多了一套北京住房需要还贷,而且还要走上音乐创作这条非常吃资本的路。所以在看似美好的结局背后,等待孙同的是如山般的经济压力。

按照孙同的家境,他除了依赖莫默,还可以如何解燃眉之急?如果他依赖莫默,那和之前寄人篱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所以,孙同的结局看似赢得了爱情,找回了自我。实际上只是从依赖郑多多变成投靠莫默,更可怕的是,莫默并不会像郑多多那样纵容他,而是会不断逼他“做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以孙同的条件,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老妈房子卖了,每月房贷难道可以不付吗?工作没了,用音乐变现是一个讲求时机的过程,期间的经济开销可以忽略不计吗?

孙同的结局看似美满,实际上也是电影中的喜剧,现实中的悲剧。

刘迅饰演的郑多多,是提供电影笑点的主力军。

他拥有比莫默更好的家境,而且头脑灵活,脸皮够厚,是一个十足的“人精”。但因为风流成性,而且习惯用谎言去为自己的行为打掩护,所以他在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时,总会十分尴尬。

这些尴尬正是郑多多让人感到可笑的“差势”。

其实在现实中,像郑多多这样聪明又有权势的人,会不会用这么低级的谎言去掩盖自己的风流行为呢?更别说明明蓄谋已久地约上了自己的初恋女神,却忘记了时间,还把另一名女伴留在家中过夜。这样的“低智”行为无疑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差势”。

让权势者露出窘态,是很典型的喜剧套路。而且顺着剧情的发展,郑多多这个角色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渣男”。因此,无论他的结局多么凄惨,大家都会嘲笑他是罪有应得。

我们顺着剧情的推进,把郑多多默认为了一个完全反面的角色,所以并不会觉得他的结局有多可悲。

事实上,郑多多在电影里才是失去最多的一个,他从刚开始拥有一切,到结尾一无所有,失去了好友,失去了未婚妻,失去了名声,还失去了父亲的信任。

然而,郑多多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吗?他理应遭受如此残酷的打击吗?

他会在孙同喝醉酒时,把他扛回家里,可见他对孙同的友情是真的。

他为了追回高璐,愿意成为高璐在马拉松比赛上的递水小弟,可见他对高璐的爱也是真的。

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更何况郑多多对认可的人会付出真感情的,并不是完全十恶不赦。

电影其实可以探讨一下他为何会成长为一个浪荡不羁的人。通过他近乎病态的控制欲,引出他缺爱的成长环境,并用批判的角度讨论物质保障及精神关怀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让他的结局也能笑中带泪。

可惜的是,电影只是把郑多多停留在一个反派的面上,让他的悲剧结局成为结尾大快人心的笑点。其实郑多多的结局一点也不“喜剧”,放在现实中完全就是一个悲剧。

莫默和孙同喜结连理,迈上了人生的新阶段,看似可喜可贺,实际才是悲剧的开端。

郑多多从拥有一切到失去一切,看似可笑滑稽,实际上充满值得深入探讨的悲剧色彩。

电影在一方面通过一出喜剧,肯定了莫默的敢爱敢恨和刚正不阿,也肯定孙同的自我解放,同时批判了纨绔子弟的浪荡。另一方面,电影又留下了指向现实的伏笔,引出了对社会规则服从的无奈及对失败家庭教育的反思。

所以电影才会叫做《半个喜剧》,因为故事的另一半其实是可悲的现实。

我是一木支危楼,大家对《半个喜剧》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评论。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