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齐襄王时期国土 战国齐国量器和秦朝统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战国时齐襄王时期国土,战国齐国量器和秦朝统一之前的度量衡制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齐国历史博物馆位于中国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市的临淄区,这里曾经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所在地。
1991年,临淄区东齐村的一位村民发现了两件青铜器,请博物馆的专家前往调查。博物馆专家看到这两件青铜器以后,不由得眼前一亮。因为之前在临淄也曾出土过两件外形相似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专家将这两件青铜器带回了博物馆,然后拿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器物的黑白图片与这两件实物进行了对照,发现它们都是一大一小,外形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直口平底,腹部有较长的圆柱形柄,柄与体之间均有一个起加固作用的方形铜片。
经过测量,专家发现他们的大小和容量都非常接近。这两件青铜器大的高9.7厘米,柄长10厘米,口径13.9厘米,容量为1024毫升。小的高6.2厘米,口径8.2厘米,柄长4.8厘米,容量为204毫升的。
最后,专家观察器物上的铭文发现也一样,都是四个字,字形与铭文内容均相同。铭文的意思是右里官府的印结,也就是右里官府范围内的关卡在收赋税时所用的一种官方量器,
量器是度量衡的一种,度量衡是计量长度、容积和轻重的标准的统称。其中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而衡则计量轻重。
据史书记载,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到了西周时期,赋税制度建立,促使度量衡逐渐法制化。有了度量衡,制度有了依据,才能立信于民。
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朝诸侯于明堂 制礼 作乐颁度量 而天下大服”。
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还设置了专门管理度量衡的各级官吏,尽量保证各诸侯国的度量衡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诸侯割据导致各国度量衡变得不再统一,这给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带来很大障碍。
齐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第一个建立霸业的国家,其度量衡制度比较健全。到了战国时期,齐国人制造了栗氏量,它被称为是中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将功臣姜太公封到齐地,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进行改革,齐国由此成为中国春秋时期第一个建立霸业的诸侯国。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仍是较大的诸侯国之一。
战国策有这样的描述“齐国的都城临淄,城中居住着7万户人家,市民都比较富有,来往车辆十分拥挤。”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齐国制造了栗氏量,被后人称为战国时期的标准量器,栗氏量目前还没有发现传世品。但是据中国现存最早的手工业技术书籍《考工记》记载,栗氏量为青铜铸造,内方外圆呈圆筒形,包括主体、圈足和双耳,含鬴、豆、升三个量度。
这种集度量衡于一体的器物,被专家形象的称为以度审容,反映出中国战国时期数学、物理以及冶金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嘉量就是参照栗氏量设计制造,是栗氏量的继承和发展。
其实战国时期的秦国也曾铸造一种以度审容的量器,就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
方升呈长方形,带柄,器物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铭文的意思是秦孝公十八年,齐国派遣一个由卿大夫多人组成的使团,到秦国商讨有关事项。大梁造商鞅监制了的标准量器规定容积为16寸又五分之一为一升,也就是6.2立方寸为一升。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时的标准量器之一。据说商鞅曾监制一批度量衡器发往全国各地。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些度量衡器经校准后,仍在沿用。
铭文中提到齐国使团到秦国商讨有关事项,其中很可能就包括秦齐两国的度量衡制度问题。
齐国的度量衡制度与其他诸侯国相比较为健全。围绕度量衡问题,齐国的统治阶层还发生了变化。据史书记载,齐桓公时期,陈国发生内乱,陈国的公子完逃到齐国,被授予官职,掌管百工,改称田氏。田氏的后代仍然在齐国为官。
公元前538年左右,齐景公当政,政治昏庸腐败,官府搜刮的老百姓三分之二的收入,百姓们不仅缺衣少食,还要承受苛重的刑罚苦不堪言。田氏家族官居高位,地位显赫,他们借机收买人心。
据记载,当时齐国的公量主要有豆、区、釜、钟等单位。田氏采用的家量与公量有所不同。田氏家量比齐国公量大一些。
田氏家族用家量带出粮食,用公量收回,相当于大斗出小斗进。因此广得民心。田氏家族由此迅速发展壮大。公元前386年,田氏家族的田和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田氏家族掌权后,田氏家量成为新的公量,又称新量。由于田氏为陈国国君后裔,所以又有人将田氏量器称为陈氏量器。
中国清朝咸丰年间,人们在山东郊县发现了三件战国时期的陈氏量器。他们分别是陈纯铜釜、子禾子铜釜和左关铜和(注:he这个字输入法敲不出来,只能用别字代替)。
子禾子铜釜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平底、侈口、腹部有双耳,高38.5厘米,口径22.3厘米,腹径31.8厘米,容量为20460毫升。
陈纯铜釜的器型与子禾子铜釜相似,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容量比子禾子铜釜大120毫升,为20580毫升。
左关铜和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底为圆型,口部有一流,容量为2070毫升,大约相当于釜的十分之一。
这三件器物的表面均铸有铭文,铭文记载了齐国对量器管理的相关规定。他们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有铭文能说明年代的最早量器。
在齐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量器中,还有一些陶量。陶量主要用于民间市场交易,目前出土的较多,而铜量则用于官府收税和关卡使用,出土较少。
齐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这些铜量和陶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们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十分难得。
齐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这些量器做工精致,它们不仅为专家研究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珍贵物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社会经济生活。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