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陶侃惜谷》是出自《世说新语·政事》的一则短文,讲述了东晋名将陶侃在任地方官时,因珍惜粮食而拒绝浪费的故事。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体现了古人对资源的珍视和节俭的美德。
一、原文
> 陶侃尝出游,见人握一束青草,问之,曰:“欲种之。”侃曰:“汝既知种之,何不自种?”曰:“吾贫不能具。”侃曰:“吾为郡守,岂不能助汝?”遂取其草,与之。后人感其德,以“陶公草”名之。
二、译文
陶侃有一次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青草,便问他:“你拿这草做什么?”那人回答:“我想种它。”陶侃又问:“既然你知道要种,为什么不自己种呢?”那人说:“我太穷了,买不起种子。”陶侃说:“我身为郡守,难道不能帮你吗?”于是他拿了那把草,送给那个人。后来人们感激他的恩德,称这草为“陶公草”。
三、
本文通过陶侃帮助一个贫穷之人种草的故事,展现了他体恤民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一些人因贫困而无法自给自足的现实。陶侃不仅没有因对方贫穷而轻视,反而主动伸出援手,体现出一位官员应有的仁爱之心。
四、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文章标题 | 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 |
出处 | 《世说新语·政事》 |
作者 | 刘义庆(编) |
人物 | 陶侃、普通百姓 |
故事背景 | 东晋时期,陶侃任地方官 |
主旨 | 节俭、体恤民情、助人为乐 |
翻译要点 | 陶侃见人种草,得知其贫困,主动相助 |
后世影响 | 世人称此草为“陶公草”,传颂其德行 |
五、延伸思考
《陶侃惜谷》虽然篇幅简短,但其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珍惜资源,尊重他人,尤其是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更应给予帮助与关怀。陶侃的行为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陶侃惜谷》是一则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对陶侃言行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朴素而深刻的道德观念。今天读来,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