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水迢迢全诗意思】“青山隐隐水迢迢”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为: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秋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开篇,通过“青山隐隐”、“水迢迢”等意象,展现出一幅辽阔而朦胧的江南秋景图。接着,诗人用“秋尽江南草未凋”点明时节虽已入秋,但江南的草木依旧葱郁,显得生机勃勃。后两句则转入对友人的怀念,借“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好景象,引出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疑问,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思念。
表格:诗句解析
诗句 | 含义 | 意象分析 |
青山隐隐水迢迢 | 山峦隐约,江水遥远 | 用“隐隐”和“迢迢”描绘出远山与长河的辽阔感,营造出一种悠远、朦胧的意境 |
秋尽江南草未凋 | 虽然秋天已经过去,江南的草木依然没有凋零 | 表现出江南气候温暖,四季分明,也暗示诗人对江南的喜爱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在二十四桥的明月夜晚 | “二十四桥”是扬州的著名景点,明月之夜更添诗意,象征着美好的回忆或理想中的情景 |
玉人何处教吹箫 | 美丽的人在什么地方教人吹箫呢? | 借问友人(“玉人”)的去向,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
总结:
《青山隐隐水迢迢》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佳作,通过对江南秋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友情的珍视。诗中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是杜牧诗歌中的代表之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