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被动句】在汉语语法中,句子的结构可以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被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用于表达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了解被动句的用法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语言表达。
一、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通常情况下,被动句会使用“被”、“受”、“遭”、“挨”等表示被动意义的词语来引出动作的执行者。
例如:
- 书被他拿走了。(“书”是动作的承受者,“他”是动作的执行者)
- 我受到了表扬。(“我”是动作的承受者)
二、被动句的特点
| 特点 | 说明 |
| 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 被动句中的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到动作影响的对象。 |
| 常见结构 | 一般使用“被”、“受”、“遭”、“挨”等字来引导动作的执行者。 |
| 动作执行者可省略 | 在某些情况下,动作的执行者可以不出现,只强调承受者。 |
| 强调承受者的状态 | 被动句常用于突出动作对主语的影响或结果。 |
三、常见被动句结构
| 结构 | 示例 |
| 被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他被老师批评了。 |
| 受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这个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
| 遭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他遭到了误解。 |
| 挨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孩子挨了妈妈的骂。 |
四、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 项目 | 被动句 | 主动句 |
| 主语 | 动作的承受者 | 动作的执行者 |
| 重点 | 强调动作对主语的影响 | 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
| 表达方式 | 使用“被”、“受”等词 | 不使用被动标志词 |
| 语义侧重 | 更关注结果或状态 | 更关注行为本身 |
五、被动句的使用场景
1. 强调结果:如“合同被修改了”,强调的是合同的状态变化。
2. 避免提及执行者:如“我被通知开会”,可能不想具体说明是谁通知的。
3. 正式或书面语中:在公文、新闻报道等正式场合中较为常见。
4. 表达客观性:如“这个方案被否决了”,显得更加中立和客观。
六、总结
被动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用于表达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它在日常交流和正式写作中都有广泛应用。掌握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比主动句与被动句的不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义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