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废除二十一条的】“二十一条”是1915年日本政府向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提出的不平等条约,旨在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这一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抗议与反对。那么,“什么废除二十一条的”?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推动者及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历史背景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山东、南满等地的特权,并允许日本在华大量驻军。这一条约未经中国政府正式批准,但日本通过威胁和施压,迫使袁世凯政府在5月25日签署了《中日民四条约》,实际上接受了其中大部分内容。
尽管如此,中国民众对此极为不满,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日爱国运动,为后来的废除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谁废除了“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并未被正式废除,而是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逐步被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内力量所否定。真正意义上“废除”二十一条的,是以下几方面:
| 主体 | 行动内容 | 时间 | 意义 |
| 国际社会 | 二战后,盟军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否定日本在华非法权益 | 1945年后 | 从法律上否定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新中国拒绝承认旧条约,主张一切不平等条约应予以废除 | 1949年 | 明确表达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 |
|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最终驱逐日本侵略者 | 1945年 | 实质上终结了日本在华的非法存在 |
| 中日关系正常化 | 1972年中日建交,双方确认“二十一条”是非法的 | 1972年 | 正式外交层面否定该条约 |
三、结论
“二十一条”虽然未被正式宣布废除,但在历史进程中,它逐渐失去了法律效力和社会认可。真正实现其“废除”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国际社会的正义呼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坚定立场。
总结:
- “二十一条”是日本在1915年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 它并未被正式废除,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其合法性被彻底否定。
- 实际上,是历史潮流、民族觉醒和国际形势共同促成了“二十一条”的终结。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可参考《中国近代史》或《中日关系史》等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