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谁提出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现代原子理论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为后续的量子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模型由著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于1911年提出。
卢瑟福在实验中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没有偏转,但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反弹回来。这一现象与当时流行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不符,因此他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假设: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中心的一个极小区域——原子核,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的。他在1911年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推导出原子由一个带正电的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这一模型打破了之前的原子模型,成为后来量子力学发展的基础。
原始标题内容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标题 |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谁提出来的 |
| 提出者 |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
| 提出时间 | 1911年 |
| 主要贡献 | 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
| 实验依据 | α粒子散射实验 |
| 影响 | 打破了“葡萄干布丁模型”,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来源及其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