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耻是什么词活用做什么词】在古汉语中,词语的词性常常会根据语境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在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原本是名词,但在该成语中被活用为动词,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语义表达。
一、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来演变为“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其中“耻”字原意是“羞耻”,是一个名词,但在该成语中被活用为动词,表示“以……为耻”。
这种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的灵活性。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原词性 | 活用词性 | 活用方式 | 释义 | 示例 |
耻 | 名词 | 动词 | 使动用法 | 以……为耻 | 不耻下问(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 |
三、详细解析
1. “耻”的本义
“耻”在古代多作名词,指“羞辱、耻辱”,如“知耻而后勇”。
2. “耻”的活用
在“不耻下问”中,“耻”被用作动词,属于“使动用法”,即“以……为耻”。这里的“下问”指的是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整句的意思是:不把向别人请教看作是丢脸的事情。
3. 词类活用的意义
这种用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古汉语中词性灵活的特点。通过“耻”的活用,增强了句子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四、结语
“不耻下问”中的“耻”字从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了解这种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并提升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在学习古文时,注意词语的活用方式,是掌握文言文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