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阙解释是什么】在日常学习或阅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比如“拾遗补阙”。这个词语虽然听起来有些生僻,但其实含义明确,常用于描述对已有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对“拾遗补阙”的详细解释和总结。
一、词义解析
“拾遗补阙”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意思是指捡拾遗漏的部分,弥补不足之处。其中:
- 拾遗:指捡起别人遗漏的东西,引申为发现并补充被忽略的内容。
- 补阙:阙意为“缺失”,补阙即填补空缺或不足。
因此,“拾遗补阙”整体意思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内容更加完整、全面。
二、用法与语境
该成语多用于学术研究、历史整理、文献编辑等场景,表示对前人工作的一种补充和修正。例如:
- 在整理古籍时,学者常常需要“拾遗补阙”,以完善历史资料。
- 这篇文章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拾遗补阙”,使其更具参考价值。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说明 |
近义词 | 补缺拾遗 | 同样表示补充缺失 |
弥补不足 | 侧重于弥补缺陷 | |
反义词 | 留白缺漏 | 指未补充或遗漏的部分 |
残缺不全 | 表示内容不完整 |
四、经典出处
“拾遗补阙”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文辞简略,而事理备具,足以拾遗补阙。”
意思是说文章虽简短,但内容完备,能够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五、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拾遗补阙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词义 | 捡拾遗漏,弥补不足 |
用法 | 多用于学术、文献整理等场合 |
近义词 | 补缺拾遗、弥补不足 |
反义词 | 留白缺漏、残缺不全 |
使用建议 | 适用于正式写作或学术讨论中,增强表达严谨性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拾遗补阙”不仅是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完善的态度。在实际应用中,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细致入微,做到全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