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人引申为“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强调了谦虚好学、尊重他人、不断学习的精神。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不耻 | 不觉得羞耻 |
下问 | 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 |
整体含义: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不骄傲自满。
二、出处与演变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原句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成语形成 | 后人将“就有道而正焉”引申为“不耻下问” |
意义演变 | 强调谦虚求教、尊重他人、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
三、用法与例句
使用场景 | 例句 |
学习场合 |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从不耻下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老师。 |
工作场合 | 领导鼓励员工不耻下问,提升团队整体能力。 |
日常交流 | 在团队中,大家互相学习,不耻下问是进步的关键。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虚心求教、不骄不躁、勤学好问 |
反义词 | 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
五、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个人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持续学习和不断请教。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它提醒我们:
- 尊重他人,虚心接受建议;
- 不怕暴露不足,敢于提问;
- 保持开放心态,不断提升自我。
总结
“不耻下问”不仅是古代儒家提倡的学习态度,也是现代人面对知识挑战时应具备的品质。它强调了谦逊、学习与成长的关系,值得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