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是什么意思】“文质彬彬”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文采又不失质朴,举止得体、风度翩翩。这个成语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超过外在表现,就会显得粗俗;如果外在表现超过内在品质,就会显得虚浮。只有文与质相辅相成,才称得上是君子。
“文质彬彬”原意是指文采和质朴相得益彰,后来多用来形容人的举止优雅、气质文雅,既不轻浮也不呆板,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表现。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上的适度与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形象的理想追求。
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文质彬彬 |
出处 | 《论语·雍也》 |
原意 | 文采与质朴相辅相成,达到平衡状态 |
现代含义 | 形容人举止文雅、风度翩翩,有教养、有修养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人的气质、风度或行为举止 |
适用对象 | 一般用于形容人,尤其是男性,也可用于女性 |
近义词 | 温文尔雅、谦逊有礼、风度翩翩 |
反义词 | 粗鲁无礼、轻浮傲慢、举止失态 |
拓展意义 | 体现传统文化中“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文质彬彬”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注重外表的同时,也要重视内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