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膺的词语意思是什么】“伏膺”是一个较为文言化的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理解古代文献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对“伏膺”的含义进行详细解析,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总结。
一、词语解释
“伏膺”一词由“伏”和“膺”两个字组成:
- 伏:意为“俯伏”、“低头”,表示一种敬重或顺从的姿态。
- 膺:本义是“胸膛”,引申为“内心”、“心怀”。
合起来,“伏膺”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人、某事或某种思想深感敬仰、铭记于心,甚至愿意为之付出或牺牲。它带有一种庄重、虔诚的情感色彩。
二、用法与出处
“伏膺”多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在描写人物情感、志向或信仰时。例如:
- “他伏膺先贤之志,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 “古人伏膺仁义之道,不为利动。”
该词在《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虽未直接出现“伏膺”一词,但其精神内核与之相通。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词语 | 含义 | 近义词 | 反义词 |
伏膺 | 对某人或理念深感敬仰、铭记于心 | 敬仰、钦佩、铭刻 | 轻视、漠视、无视 |
四、总结
“伏膺”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强调的是对某种思想、人物或理想的深刻认同与忠诚。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历史研究等领域仍具重要地位。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伏膺 |
拼音 | fú yīng |
基本释义 | 对某人或理念深感敬仰、铭记于心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出现在文学、历史文献中 |
情感色彩 | 庄重、虔诚、敬仰 |
近义词 | 敬仰、钦佩、铭刻 |
反义词 | 轻视、漠视、无视 |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语或古文内容,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深入分析。